宁夏切换
新闻
农旅融合撑起新宁夏——宁夏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纪实
2019
07/03
21:33

农民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焦宏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2016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全域旅游作为一个全局性战略进行统筹谋划和系统推进,加强顶层战略设计,在体制机制、政策保障上全力支持,提出率先把中卫市、西夏区、永宁县、平罗县、青铜峡市、泾源县打造成全域旅游示范市县。

“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宁夏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宁夏改革发展寄予的殷切希望,勾画的美丽蓝图,指明的前进方向。

巍巍贺兰山,滔滔黄河水,见证了宁夏全区人民按照“全景、全业、全时、全民”四全模式,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全域旅游示范创建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务实成效。

自治区党委书记石泰峰说:“抓旅游就是抓转型、调结构;抓旅游就是抓脱贫、建小康;抓旅游就是抓生态、优环境。”从战略高度明确了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地位。

黄河岸边党旗飘——

旅游产业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

青铜峡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黄河穿境53公里,成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的盛名。该市把发展全域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优选择,牢固树立“党建+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全域旅游“红色引擎”,凝聚起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超链接”。

大坝镇韦桥村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惠农渠四大古渠所在地,具有历史悠久的农耕文化、水利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2017年10月,宁夏引黄古灌区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村里决定抓住机遇发展乡村旅游,但是刚开始时,干部群众认识不到位,工作难开展。“只有发挥好党支部的作用,让党员带着群众干,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一起干才行。”村支部书记魏融华说,村党支部多次召开支部会、党小组会及党员大会,并利用农民讲习所进行宣传发动,号召党员带头,引领示范,带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新建了20个采摘大棚和3家农家乐,建立了“支部+合作社+旅游”发展模式,目前村里来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我们坚持以‘全域党建’引领‘全域旅游’,紧扣‘黄河岸边、稻花香里、贺兰山下’三条乡村旅游主线,精准谋划,创新发展,初步构建了多样化、多元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青铜峡市市长金永灵说,三年来,青铜峡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80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5亿元,两项指标年均增长都在15%以上。

pub_CB20190618141310566031.jpg

宁夏青铜峡黄河大峡谷景区古渠引水口地理标志

按照“大党建、大旅游、大市场、大协同、大发展”的理念,青铜峡市实现了旅游产业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坚持将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培育564名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富集、民俗文化特色突出的优势,先后重点培育了“大坝韦桥设施农业”、“先锋大青葡萄长廊”、“龙门生态农业示范园”、“地三特色产业示范村”等一批集旅游、休闲、观光、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实现了党建引领、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发展目标,12家被评为自治区级乡村旅游示范点。

贺兰山下飘美酒——

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高度融合

宁夏贺兰山东麓是世界最适宜栽培酿酒葡萄的产区之一,是生产全球最好喝的葡萄酒地方,在全域旅游的推动下,贺兰山下亘古贫瘠的荒石滩上生机勃勃的葡萄种植基地如星星之火染绿荒原,形成了一条南起甘城子、北至石嘴山的百余公里葡萄长廊,正在演绎着“东方波尔多”的传奇。

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区是银川市辖区,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三年来,西夏区建设了贺兰山东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做出了旅游与文化、体育、生态、葡萄酒产业等融合发展的示范引领,百万亩酿酒葡萄种植、高品质葡萄酒酿造、特色酒庄休闲度假旅游,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旅游脱贫富民的示范引领。“西夏区充分利用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制定实施文旅融合发展战略,建立完善文旅项目库。”西夏区区委书记刘虹说,创新“以业筑巢,以旅兴业”的融合业态模式,依托葡萄酒产业优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西夏区紧抓葡萄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精心打造了志辉源石酒庄、格莉其酒庄等一批各具特色、具备旅游接待能力的酒庄。”副区长马秀英说,区里坚持“小酒庄、大产业”的发展模式,通过酒庄抱团发展,用美酒品牌吸引八方来客,实现葡萄产业与旅游业发展互通互融,助推了西夏区全域旅游事业发展。目前,西夏区共有2A级以上景区12家,有各具特色的葡萄酒庄25座。

pub_CB20190618141310939070.jpg

位于青铜峡市贺兰山东麓鸽子山葡萄核心产区的西鸽酒庄

位于青铜峡市贺兰山东麓鸽子山葡萄核心产区的西鸽酒庄是农旅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专业酿酒师出身的负责人张言志告诉记者,西鸽酒庄现有葡萄园2万亩,其中1.5万亩为20年树龄的老葡萄园,现种植有赤霞珠、霞多丽等十多个葡萄品种。酒庄包含葡萄酒酿造区、灌装生产线、橡木桶储存区、瓶储区、品鉴中心、葡萄酒主题民宿等,目前,酒庄日葡萄处理能力达到200-300吨,年罐储能力达到10000吨。作为宁夏4家“贺兰红”指定酿造酒庄之一,是农业旅游的重点项目之一。

稻花香里农品香——

农旅融合助力农产品提质

“坚持产业全域联动,推进旅游业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实施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项目,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挥1+1>2效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资源开发处调研员杨鹏岗说,在“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方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特色文化旅游村镇,突出一村一品,提升旅游服务功能,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让游客到了宁夏能望见贺兰山,看见黄河水,吃上好大米,喝上葡萄酒,记住塞上江南好风光。

宁夏平原灌区种稻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康熙皇帝过宁夏时,曾将宁夏大米钦点为筵席主食,称为“珠梗米”。青铜峡市叶盛镇是“贡米之乡”,近年来该镇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深挖“贡米之乡、名人叶盛”的历史文化底蕴。该镇地三村依托黄河、农耕、贡米等文化资源,以万亩富硒有机水稻规模化种植为产业根基,按照“农业产业化、农田景区化、农民职业化、生活休闲化、农品礼品化”的要求和建设标准,着力打造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村书记包永社告诉记者,村里通过稻鸭共生、稻蟹共生、鱼蟹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提高有机水稻的种植产量,水稻种植全部采用人工除草,不抛光加工大米确保营养,保证有机贡米的品质。村里正在建设稻作文化传承发扬、农事休闲体验、科普教育游学、田园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稻文化主题农业公园。

pub_CB20190618141309607012.jpg

设计独特的宁夏沙坡头南岸半岛黄河宿集

沙坡头区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县区,得黄河自流灌溉之利,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构建起了“四带一区”的产业格局,建成了百万亩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基地(50万亩硒砂瓜、40万亩经果林、10万亩设施蔬菜),石头缝里长出的香山硒砂瓜荣获全国“一村一品”十大知名品牌,富硒功能农业不断壮大,荣获“中国塞上硒谷”称号。沙坡头区注重强化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打造了以南北长滩古村落为代表的黄河农耕乡村记忆旅游带,以童家园子为代表的大漠丝路乡村休闲体验之路,以硒砂瓜、富硒苹果、有机枸杞为主的特色农业休闲聚集区,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需求。位于该区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宁夏万齐农业科技园用旅游的思路拓展农业休闲观光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年产5万吨优质大米、65万斤山地富硒苹果和600吨有机枸杞,实现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原生态的乡村农庄成为当地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位于镇罗镇的乌玛农场是一家专业从事道地枸杞种植、加工的企业,为了更好地农旅融合,建设了万亩枸杞文化产业园,包括种植园、加工园、育苗园和枸杞文化观光园,让游客在旅游中真正感受到枸杞的文化内涵。

目前,宁夏重点围绕葡萄酒、枸杞深加工、羊绒制品等特色产品,研发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宁夏礼物”,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企业,助推宁夏“枸杞之乡、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硒砂瓜之乡、马铃薯之乡”品牌做大做强。

沙漠架起致富桥——

点沙成金农旅发展新路径

中卫市沙坡头区是从一粒沙中走来的宁夏最年轻的市辖区。“沙坡头拥有世界垄断性、稀缺性资源,集大漠、黄河、高山、绿洲于一体,是大漠黄河风光与人类智慧和不屈不挠奋斗精神完美融合的产物。”沙坡头区区长郭爱迪说,上个世纪50年代这里的人们创造的“麦草方格”五带一体治沙经验,曾获得198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环保500佳”称号,让这里闻名全国,走向世界,惠及全球。

“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方面,宁夏落实生态立区战略部署,推进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推动贺兰山、六盘山、罗山、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区建设,保护开发沙湖、沙坡头、哈巴湖等生态修复旅游产品,完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推出一批集休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养生基地。

pub_CB20190618141306250091.jpg

宁夏沙坡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沙坡头区把‘麦草方格’治沙成果充分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开发建设了沙坡头、腾格里金沙岛、金沙海等一批融历史文化内涵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特色A级景区。”沙坡头区副区长尹鹏睿说,开发了沙海冲浪、沙漠乘驼、沙漠徒步、沙漠宿营等30多种旅游体验项目,推出了休闲度假、婚纱摄影、亲子活动、研学教育、沙雕沙画等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了一个沙漠文化旅游产业链,走出了一条沙漠边缘城市治沙用沙、点沙成金的旅游发展新路径。旅游业连续三年实现接待人次、旅游总收入两位数增长, 2018年旅游业总收入占GDP的25.3%。

pub_CB20190618141310083046.jpg

宁夏西夏区生态移民农家乐

迎水桥镇沙坡头村距沙坡头旅游区1公里, 借助全国5A级景区的品牌优势、区位优势,该将传统农耕产业转变为以接待游客和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服务产业上。“现在全村有120名村民在沙坡头景区从事快艇、羊皮筏子、骆驼队等业务,开办农家乐51户。“村主任牛树静说,村里依靠沙漠初步建成初具规模的休闲、娱乐、观光、餐饮、住宿、杂果采摘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及生态旅游观光基地,成为引领全区休闲旅游的示范村。距离沙坡头景区2公里的鸣沙村是一个移民村,由海原县李旺镇、李俊乡、甘城乡迁入移民组成,为了帮助村里强产业促增收,该村引入宁夏旅游产业集团投资4200万元,新建了集手工作坊、商业街区、休闲客栈为一体的特色村寨项目,通过“资产集体所有、企业引导孵化、农户参与收益”的运作模式,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4万元,农户可实现经营性收入323万元。村主任罗进宝告诉记者,依托邻近沙坡头景区的地理优势,村里以特色民宿村寨为依托,发展集田园观光、林下采摘、民俗体验、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现代农业休闲游,既解决了群众就业问题,又引导带动群众发展乡村旅游。运营以来,年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左右,实现营业收入497万元,18名建档立卡留守妇女实现稳定就业。同时采取“订单式”模式举办清真烹饪、餐饮、礼仪、电焊工等技能培训,先后培训转移就业200余人次,与产业集团联合开办旅游脱贫培训班,结业后一次性为沙坡头等景区输送就业人员30人,达到了一户一业、一人一技,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宁夏全域旅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农旅融合展现勃勃生机,产生了强劲的发展动力,发生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宁夏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明霞说,把宁夏当做“一个景区”规划建设,通过资源整合、业态重构、产业融合、管理创新、服务配套,实现泛旅游产业聚集,释放旅游业综合带动效应。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