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户用沼气逐渐淡出历史舞台,转而通过规模化生产,使用沼气成为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依照国家扶持政策,在中央配套资金扶持的基础上,规定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投资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至今无论是自治区级配套资金还是县级配套资金,都仅仅停留在规划和工作报告中,很难落实到位。因发展理念和支持力度的局限性无法打破,全区百余家沼气生产企业连年亏损。这不仅不利于产业发展,也让产业转型升级无从谈起。
农户用沼气喜忧参半
“我家种植的水果不用农药,欢迎来品尝。”近日,吴忠市利通区郭家桥乡山水沟生态园种植户董松涛说,他家经营着15栋水果温棚,种有草莓、木瓜、香蕉等,有了沼气池,生粪放入池中发酵,产生的沼液稀释后是很好的叶面肥,不但可以杀菌,种出来的水果色泽也更好。
农户使用沼气后,秸杆得到有效利用,粪料不再乱堆乱放,农村环境大为改善。“现在做饭用沼气,省钱、方便、干净,再没用过柴火。”利通区五里坡生态移民安置区移民马成燕说,她一次买50元的沼气,能用三四个月。据宁夏农村能源站统计,宁夏已累计推广和建设户用沼气24万多户,大中型沼气工程达100余处,联户沼气工程达240处。
但是,宁夏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正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已建成的户用沼气池使用率较低,已下达的项目未能完全实施,专项资金“滞留”。另外,沼气项目“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突出,尤其管理跟不上。国家要求每个沼气服务网点要按照“六个一”的标准建设,做到服务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配件、有原料。但是,全区各地都不同程度出现了持证专业技工短缺、网点不健全等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有农村居住、养殖、劳动力等客观条件发生新变化,拆迁区户用沼气池废弃;畜牧业由过去的一家一户向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户用沼气失去了自有原料;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农村的老弱妇孺不具备沼气使用的技能和体力;部分户用沼气建设只注重沼气的利用,沼渣、沼液的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对于已显露的突出问题,宁夏农牧系统去年开展了专项整改,全年完成整改4230户。
宁夏沼气产业患“肠梗阻”
去年8月份,在“全区沼液复合微生物肥料加工应用现场观摩会”上,施用沼液复合微生物肥料可以改良土壤、抑制土壤中病原菌的繁殖、预防土传病害、克服连作障碍、改善作物品质,延长采果期、增产效果显著、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等等良好效果,得到区内外3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的见证。
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宁夏6家沼肥生产企业共生产销售沼液复合微生物肥料约2.4万吨,使用面积约4.8万亩,节约化肥2000多吨,节约用水2000万立方米,减少了化学农药的用量,农民节支增收约3000多万元。但是,沼肥的生产和利用在宁夏仍尚未形成气候,原因是:国家为确保粮食安全,对全国化肥实行统一指导价,并对生产企业进行补贴,致使化肥价格较低,而宁夏对于沼肥也无任何补贴政策;项目经费支持少;在沼气站的建设过程中,宁夏目前的重心都放在给周边农户供沼气上,追求供气的用户量,并以此作为项目的验收标准,而忽视对沼液、沼渣的管理,从而造成二次污染。
沼肥推广利用遇阻,意味着宁夏整个沼气产业遇上了“肠梗阻”,如何畅通沼气产业发展之路?宁夏五丰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王明建议,沼液复合微生物肥是沼气延长产业链上的高品质产品,需要有专用生产设备,而沼肥加工成套设备投入较大,如果能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可以减轻沼肥生产企业负担,降低沼肥生产成本。宁夏农村能源站等相关部门及企业建议,延伸沼气产业链,提高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率,建设参照化肥补贴的形式,出台农民使用沼肥补贴政策,促进有机肥的生产施用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尽快出台沼肥生产标准,协调环保、农业等部门专项支持沼肥生产。
生产企业面临全线亏损
据有关数据显示,宁夏100余家生产沼气的企业中,98%以上处于亏损经营状态。
经了解,在100多家沼气企业中,大多都是基于规模养殖场自建的小型沼气工程,主要用于处理自产牲畜粪便,及为养殖场供暖供电等。但这些设计之初就局限于“自产自用”的项目,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除严重亏损外,有的甚至产生二次污染。
目前,宁夏数量不多的大中型沼气企业还停留在“卖气为生”的“初级阶段”,这样的日子还有多长?企业的老总们摇头不语。
吴忠市利通区五里坡生态移民安置区集中供气站覆盖周边用气农户1680户,按照一立方米沼气1.4元计算,企业每天卖沼气的收入仅几百元,仅靠供气收入明显入不敷出,甚至持续亏损。“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走延伸沼气产业链发展道路,把沼气吃干榨尽。”宁夏汇达能源环境工程公司董事长何仲存告诉记者,其公司每年可消化周边成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4.68万吨,除制成沼气外,还产出沼液废渣,年产沼液肥4.9万吨,沼渣肥9200吨,将沼渣沼液进行科学配比,可生成优质生态肥,有偿提供给当地规模种植场、种植大户,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有所盈利。
显然,仅靠卖沼气无法实现赢利,拓宽产业链才是必要之举。目前,个别大型沼气企业已经跃跃欲试,着手第一次突围。
中卫市东宁沃华有机肥制造公司结合中卫农业产业特色,将沼气液配比成不同的有机肥料,送至田间地头试点,效果良好。
宁夏沼能生物环保工程公司有一个特大型沼气项目正在推进之中,该项目建成后惠及农户近1000户,可以保证黄河金岸通伏小区587户和周边5个村400多户的农户长年供气。董事长张海洋介绍,目前公司已与周边农户达成初步协议,约定沼气工程投用后,农户可用秸秆来换气。
企业急盼转型升级
“要想改变目前沼气企业的亏损状态,一定要对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这是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沼气企业老总们的共同心声。
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将沼渣沼液进行深加工,发挥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作用,对企业生产的有机肥进行科学配比,生产出高效高质的有机肥,再通过政府的政策扶持,使宁夏的有机肥高度商品化。这是转型升级路径之一。
“我的重点不是卖沼气,重点是对沼气进行再提纯、沼渣沼液进行深加工、对产业进行再延伸,只有转型,才有出路。”宁夏沼能生物环保工程公司董事长张海洋说。他建议,应将沼气高度提纯,使其能够接入市政燃气管网、供应(汽车)加气站,并网发电及热电联产。这是转型升级路径之二。
“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企业才真正‘有利可图’”。目前,中卫东宁沃华公司已开始尝试转型升级,计划投资700万元将沼气转化为生物天然气,直接并入天然气管网入户。目前,该公司已与中卫市深中天然气公司达成初步协议。
转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需要有相关部门的“保驾护航”。自治区农村能源站站长贾向峰建议,在全国抢先打破城乡能源二元结构“藩篱”,出台沼气价格补贴政策,鼓励农户使用沼气;参照化肥补贴的形式,出台农村使用沼肥补贴政策,促进有机肥的生产施用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尽快开展生物天然气的试点、示范,给予生物天然气生产企业特许经营权,允许其产品并入城乡供气管网及建设加气站等。
沼气不止是能源问题
农村沼气促成了“养殖业-沼气池-种植业-养殖业”循环发展的农业经济模式。同时,宁夏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与农村改厕、改厨、改圈相结合,把秸秆、粪便、垃圾农村三废转化为生物质能源和有机肥料,在推进农业发展、农村节能减排、保护生态、消灭病原传染源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主导这一公益事业的政府部门在发展理念和支持力度上仍有局限。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认为,农村沼气项目仅仅是个能源问题,就是解决农村吃饭、烧水的,致使一举多得的沼能项目多边缘化。吴忠市利通区农村能源工作站站长路学花告诉记者,为推动沼肥生产应用,2012年该能源站积极争取政府特色优势产业以奖代补优惠政策,推动了辖区4个沼肥应用示范点,落实补贴资金十几万元。正当他们打算进一步推广时,该优惠政策在2013年被“拿”掉了。去年,利通区政府讨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能源站建议设置沼气物管员岗位,由政府买单,但是又被否决。
从2009年开始,国家适当提高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中央补助标准。西部地区每户补助1500元,同时,要求地方政府加大对大中型沼汽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原则上对于申请国家补助的项目,地方要配套补贴。其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投资不得低于项目总投资的5%;国家对每个乡村沼气服务网点的补助标准中,西部地区为1.9万元,用于购置进出料设备、检测设备和维修工具,其余由地方配套或服务网点单位或个人承担。
然而,自治区农牧厅农村能源站站长贾向峰告诉记者,宁夏无论是自治区级配套资金还是县级配套资金,都仅仅停留在规划中和工作报告中,很难落实到位。
贾向峰表示,沼气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建后管理要经历初期由政府主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后期运营管理,最终走向市场化之路。对于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之路,银川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建龙建议,加快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骨干,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相互配套,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的农业发展格局,把农业引向一个高效、低耗的良性循环轨道上。(记者李 锦 陶 涛 刘惠媛 马钦麟 李卫东 实习生 杨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