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宁夏中宁县鸣沙镇小盐池滩原生态枸杞种植基地员工在晾晒枸杞。宁夏中宁县引进、扶持多家大型深加工企业在中宁建立枸杞生产基地,变一家一户种植为规模化、工厂化经营,凸显原产地品牌优势,并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质量控制和市场监管三大体系,推进枸杞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宁夏枸杞在中宁。”枸杞是中宁县最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近年来,中宁枸杞通过龙头企业带动,走出了一条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品质的发展路子。
深加工延伸产业链
嫩芽做茶,果籽炼油,果肉榨汁制饮品……一个由枸杞演绎的现代化生态全产业链在中宁上演。这也预示着中宁枸杞产业已从单一转向多元,从粗放走向精细,产业升级提速。
“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合作,成功培育出一种不开花、不结果,可以重复采摘、连片种植的无果枸杞芽树,种植面积由最初的300多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多亩,投资650多万元,建成了100吨脱水无果枸杞芽、2000吨速冻无果枸杞芽、50吨无果枸杞芽茶生产线。”宁夏杞芽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庆说。
宁夏红、早康、杞乡等龙头企业把枸杞种植基地作为生产“第一车间”,不断研发新产品,实现产、加、销各环节协调发展。“投资建设的上渠有机枸杞生产基地,所产鲜果就地加工、转化,每公斤最高售价达到200多元,是普通枸杞价格的5倍。”宁夏早康公司总经理叶光全介绍,截至目前共出口枸杞干果4000余吨,销售额达5000万美元。
中宁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开发枸杞饮料、籽油、多糖、功能粉等高端产品的配套研发,推进枸杞产品向保健、医药、美容等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延伸。“加快中国枸杞加工城建设,培育发展枸杞加工营销企业集群,力争2至3年内枸杞加工转化率提高到30%以上。”中宁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井喷增长
为提升枸杞产业,中宁主动出击,先后与中科院、农业部规划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同济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合作,内容涉及枸杞节水种植、育苗、栽培管理、机械采摘、深加工等方面。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向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颁发了“半干型、半甜型枸杞果酒的酿造方法”和“干型果酒的酿造方法”等多项生产专利,从而使宁夏红枸杞果酒的专利达到了10余项,并建立了“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宁夏枸杞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技术创新机构,大力进行技术研发工作,承担了“枸杞果酒”等3项地方标准的起草工作。
为填补冬春季节鲜果生产、销售的空白,宁夏农林科学院与宁夏中杞集团合作组织课题攻关。通过人工增光、延长光照时间、集成配套双膜升温、高效节水滴灌、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进而实现全年无间断向市场供应枸杞鲜果目标。
中宁县从2011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枸杞产业发展,并以每年县财政新增收入10%的比例递增,推进枸杞产业从基地建设、加工转化、市场流通等方面实现“换挡提速”。
中宁将聘请全国专业的策划机构,按照产业经济逻辑,科学制定中宁枸杞产业发展规划,确定销售渠道和方式、枸杞文化、种植规模、技术研发、加工装备制造等。特别是要在销售中突出商业模式,研究构筑中宁枸杞销售转化比重为“20%鲜果+40%加工转化+40%干果”的结构,大幅提升产业效益。
企业化“产业集群”蓄势发力
作为最早从事枸杞转化增值的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2008年枸杞果酒的生产方法获得国家专利金奖,到目前已形成了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体系,在全国每个县都有直营店。2013年销售达4.8亿元,现在装瓶工人都可以挣到每月4000多元的工资。
宁夏早康枸杞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登陆新三板,是中国枸杞行业唯一挂牌企业。公司总经理叶光全接受采访时说:“日本的客商每年都会来我们供货的基地查看,要求很严,公司获得美国和欧盟有机认证的基地1500亩的枸杞,供不应求。”
近年来,面对其他省区来势汹汹的枸杞产业扩张,中宁放弃只卖原料的粗放型经营,打破同质化竞争进行差异化经营。引进中石化宁夏易捷石化有限公司,流转1.5万亩土地进行规模化生产。扶持宁夏红、华宝等深加工企业在中宁建立枸杞生产基地,变一家一户种植为规模化、工厂化经营。万盛公司投资1.6亿元,建成枸杞干鲜果生产线、枸杞研发中心等项目。大地生态公司投资5亿元围绕枸杞产业从科研中心、基地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根灌技术、生物肥料厂、辐照灭杀工厂、品牌营销连锁等开展系列建设工作。
目前中宁枸杞深加工企业发展到24家,培育出“宁夏红”“早康”“杞芽”等自主知名品牌,年生产能力达3万吨,综合产值达10亿元以上。(记者 蒲利宏 杜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