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共和国的基石,西北重地;
她是“一五”时期十大煤炭基地;
她曾因资源枯竭而困惑;
她如今凤凰涅槃,再创辉煌;
她就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石嘴山市。
石嘴山市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东跨黄河,西依贺兰山,东、北、西三面与内蒙古毗邻,南与银川市接壤,总人口72.55万,城镇人口70%,回族人口19.5%,是国家“一五”时期布局建设的十大煤炭工业基地。目前,石嘴山市相继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国家首批资源型经济转型试点城市。
近年来,宁夏石嘴山市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经济严重衰退的严峻现实,2002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对接、蓝天碧水、民心工程”三大重点,启动了经济转型工作,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自1958年开始,为了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开始了对石嘴山市石炭井矿区的开发建设。1965年,石嘴山市成立了继国家成立东北煤炭工业公司之后的第二个受煤炭部直统管理的贺兰山煤炭公司,年煤炭开采能力达到1200万吨。在1954年至1966年期间,国家分别建设了石嘴山发电厂、石嘴山钢铁厂、西北煤矿机械厂,并于1965年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搬迁到石嘴山,代号为九零五,实行院厂一体,主要生产钽、铌、铍有色金属。
国家对石嘴山煤炭资源的规模开发和“三线”企业的布局,为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使石嘴山市的经济总量占宁夏的40%,成为宁夏的第二城市。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石嘴山市的煤炭资源濒临枯竭,按目前开采量计算,最多能开采16年。特别是原亘元集团、太西集团总部相继搬迁到了银川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7个国有煤矿全部破产,剩下的矿区,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产量急剧下降。与煤相关联的企业活力不足,有的破产关闭,有的转产重组,由此制约了全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工业增加值由上世纪80年代初占全宁夏的40%下降至目前不足20%。城镇失业率不断升高,7万多人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状态,占城市总人口的1/6;有3万多名煤炭职工下岗或转岗,涉及煤炭职工及家属10.7万人。
凤凰涅槃
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是石嘴山市的一个街区。过去,这里的居民们常用顺口溜形容过去的工人街社区:“院里是煤,路上是灰,粪便满地,垃圾成堆,走路无处下脚,说话不敢张嘴”。但是自从孙丽华担任社区居委会主任后,这一切都变了样……
“工人街社区地处城郊接合部,人口复杂,流动人员多。过去,这里卫生条件差,苍蝇乱飞,是全市有名的‘黑三角’”。孙丽华主任面对记者说。
据了解,孙丽华自大武口洗煤厂退休后,街道办事处一位老主任找到了她,想让她挑起工人街社区居委会主任这个担子,改变这里“脏、乱、差”的现状。
“社区是个筐,什么工作都往里装。”社区工作纷繁复杂、包罗万象,内容涉及民政、计生、调解、综合治理等各个方面,如同一个小“政府”。上任后,孙丽华每天深入辖区了解情况,采取先疏后堵的方法,推平了3000多立方米的垃圾山,平整了1万多平方米的垃圾场。这期间,她每天穿着工作服在垃圾场上干活,中午不回家,一瓶水一个饼子就当作午饭。孙丽华所做的工作,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都说:“这个主任,不错!”在孙丽华的带动下,居民们也纷纷行动起来,扛起铁锹拿起扫把主动清理起门前垃圾。在大伙的努力下,整个社区焕然一新,从前那种院里是煤、路上是灰、污水满地、垃圾成堆的景象彻底消失了。
近年来,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的变化只是石嘴山市城市经济转型的一个缩影。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经济严重衰退的严峻现实,2002年,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围绕“产业对接、蓝天碧水、民心工程”三大重点,启动了经济转型工作。特别是自2008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以来,在国家发改委及国家有关部委,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产业发展、环境保护、改善民生等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全面转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7.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亿元,财政总收入70.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74元。先后被评为全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成为西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效果最为明显、环境改善最为显著的城市。
石嘴山市以转型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转型旗,打转型牌,走转型路,提出了以生态转型为突破,以产业转型为重点,以民生转型为根本的发展思路。经过不懈努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城乡面貌显著改观,传统产业全面提升,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发展,生态环境有效改善,人民生活大幅提高。
——以产业优化升级引领转型。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优”的思路,实现产业整体优化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工业上着力做好传统产业改造、接续产业发展和替代产业培育“三篇文章”。运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使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能源弱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优势产业集群规模扩大、支撑能力增强。
——以“三争双招”助推转型。五年共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各类支持资金35亿元,引进招商项目2089个,完成投资58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71%.石嘴山市先后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等,石嘴山干事创业的精神得到广泛认可。
——以园区建设加速转型。石嘴山市在推进经济转型过程中,突出“建园兴业”这个抓手,在专业特色上下功夫,市级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元资金用于园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了石嘴山工业园、石嘴山市经济开发区等四大工业园区。
——以生态建设承载转型。石嘴山市致力于从“塞上煤城”的形象向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的亮丽转型,突出“环湖而建、依水而居、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特色。
——以民生改善彰显转型。石嘴山市以振奋民气为出发点,下大力认真解决民生问题。争取国家投资9.3亿元,实施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建成了锦林小区、静安小区等保障性住房,使12590户、45920人乔迁新居。
在改革创新中前行
石嘴山市经济转型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但从长远看,还面临着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依靠资源发展的能力逐渐减弱。石嘴山市经过50年的开采,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电力、冶金、化工等产业已经面临着因煤而困的局面,支撑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能力受到严峻挑战。引进的大企业、有实力的企业偏少。二是自我发展能力尚没有完全形成。现有工业企业中,竞争力强、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较少,效益普遍较低,影响到财政收入的增加,经济转型过程中大量的支出需要国家和自治区的转移支付,财政保障压力逐年增大。
让石嘴山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目标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石嘴山市委、市政府及人行石嘴山市中心支行抢抓机遇、积极作为,制定出台了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目前,石嘴山市已有3家人民银行分支机构,1家银行业监管机构,2家农业发展银行分支机构,11家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金融从业人员2678人。全市金融运行稳健,存贷款增势良好,2012年末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88.7亿元,同比增长16.5%,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62.9亿元,同比增长12.6%.
经过50余年的发展,石嘴山市已从典型的煤炭工业城市转型为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湖泊星罗棋布,湿地面积415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0.8亿立方米。融江南水乡与大漠风光于一体的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湖,是著名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星海湖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是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全国首批中国文化旅游新地标。
当前,石嘴山市正以巨大的胸怀吸引、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在这里交汇交融、开发开拓、共建共享,形成了“五湖四海、自强不息”的石嘴山精神,铸就了一个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特征和城市品格。石嘴山市正在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