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进宁夏中部干旱带。穿过几十公里的戈壁,眼前一亮,一片绿地横在眼前。一行行,一竖竖,长长的,尖尖的。这到了哪里?地里长的什么东西?“我们这是到了远近闻名的下马关镇”,同心县委副部长马彦仁大声介绍到:“地里长的芦笋,是我们县这两年发展起来典型的‘无中生有’式的致富产业”。
无中生有?这个“时尚”的词汇,在西北地区还不多见。不到一刻钟,来到红旗飘飘的院落。“下马关,不下马就过不了‘关’!”身材魁梧、性格爽朗的下马关镇党委书记董占平边幽默边伸过手来。
下马关有名是穷出了名。董占平声音高亢。全镇21个行政村,8万人。这里是最穷的窖坑村,3500人,1170户,建档立刻卡户接近一半。尽管下马关镇是自治区节水灌溉的试点,可户均近10亩地种点啥呢?为了扶贫攻坚,同心这几年在种植业上没少下功夫。除了青贮玉米,还大面积地种枸杞、中草药、苜蓿,尤其这两年左邻右舍的乡镇看好种黄花菜。
“我们不想跟风跑,市场销路不畅、产品价格不稳的,都不是好产业!”衡量来衡量去,董占平率领几名乡镇干部决定到陕西考察黄花菜产业。结果有一个意外的发现,陕西渭南大荔县的芦笋亩产效益是黄花菜的1倍。我们为什么不尝试种植芦笋?
很快,请来自治区的农业专家实地考察,结果令人惊喜。“下马关镇将是国内种植芦笋的最佳产区!”宁夏驰马聚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江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芦笋喜欢粘质沙土地,这里三面环山,形成盆地四季温和的气候,加上周边又是防洪林带,无污染、无公害,尤其土壤含硒量大,因此下马关镇的芦笋无论口感还是各种维生素含量都是国内最好的。尽管国内山东、陕西、甘肃、江西等十多个省份的芦笋产区,但是集中连片规模不大,一般为三四百亩,最多也就是七八百亩,而这里两年光景流转土地集中连片芦笋种植已达到2000亩。
何江接着介绍说:作为国内十大名菜的芦笋属于一年种植、多年收益的品种,共计15年生长期,即一年种植,第二年采购20%,第三年70%至80%,第四年100%。目前下马关镇芦笋发展到这个规模,总投资达1400万,公司四个股东没人投300万,流转土地400万……“要知道,种植芦笋不用说在这里,在宁夏都属‘无中生有’的产业,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县、镇、村一路绿灯,为何总他们落地建厂,政府整合各种扶贫资金有300万建设1800平米的厂房、1500平米的冷库”,窖坑村支书王兴太插话道。
尽管芦笋营养价值高,不过西北人餐桌上很少见到这款菜肴。它市场价格稳定吗?有市场订单吗?
“市场空间非常好,价格也很稳定”,何经理继续展开介绍道:前两年我们去兰州、山东、河北、江苏等省做市场调研,发现由于国内芦笋80%出口日本、韩国、德国,因此市场缺口非常大,更何况宁夏芦笋特殊的品质,更是抢手货。果然2019年在参加湖南举办的一个国家级《首届芦笋大健康亚洲论坛》上,与江苏百福来公司签订了一次性全部报销的大订单,去年下马关镇70万公斤芦笋一销而空。
剪修、打捆、生产线封装……在驰马聚丰公司的加工车间里,一群女工忙碌不停。“这活儿既干净又不累,每天收入130元左右,来这里打工娃娃上学的钱挣出来了”,43岁的村民王秀芳快言快语。董占平书记告诉记者,芦笋加工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车间里常用工为300左右人,采摘期田间地头用工量是六七百人。要说对贫困户的增收的带动这还是小头儿,由于厂房和冷库是乡镇集体固定资产,因此有500多户享受分红,加上打工收入这些农户户均增收1万元。
谈到这个“无中生有”的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董占平信心满满:“目前全镇芦笋种植面积为2000亩,五年后为3500亩,十年后将达到5000亩。我们不仅实施“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还要招商引资发展速冻厂、罐头厂等下游加工企业,到那时将有近万贫困户受益,只有这样的好产业做支撑,扶贫解困可持续发展才没有悬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许凌)